【網絡中國節·端午】一歲端陽 一粽飄香
片片粽葉包裹的不僅是佳節的儀式感,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
一歲端陽 一粽飄香
粽香喚醒的記憶
超市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各式各樣粽子,市場小喇叭里粽葉、紅棗、江米、糯米此起彼伏的叫賣聲,提醒著人們端午節的到來,也勾起我對兒時粽葉飄香歲月的深深記憶。
呂梁山里的端午節稱得上是一年當中的大節日。那時村里沒有讀書人,也搞不懂屈原投江一類的典故,只知道端午節里有兩件重要的事是必須要辦的:戴艾草、包粽子。過完四月初八,女人們陸續開始用紡車將棉花紡成一束一束的線,買來各種顏料,按金木水火土對應的顏色染色,然后分三五寸長辮到一起,端午節的清晨給孩子們戴到身上。細致的人家用這五色線繡成荷包,荷包里邊是三月初三揪下的艾草,用以驅邪。沒有荷包的,就在孩子衣角處縫進去一點,保孩子一年當中百病不生。及至后來長大,懂得了艾灸的功效,便再不認為那是迷信,反倒對這種原生態的養生文化現象愈加佩服。
包粽子是端午節最具儀式感的大事。先得準備粽葉,縣上產粽葉的地方就在青塘村周邊,而全縣幾十萬人要吃粽子,記憶中粽葉就是個稀缺資源。經濟條件好的,花貴價錢買當年的新粽葉,包出來的粽子好看清香有滋味。一般人家就買上年秋天的舊粽葉,價錢當然便宜得多,顏色也不好看,吃起來更是無味。我家雖不富裕,但母親在兩件事情上特別堅持,一是孩子們過生日,一定得吃頓糕,沒有麻油,吃不成油糕,就蒸棗糕吃;二是過大的節日,一定得按風俗的規矩,所謂“過日子不得不仔細(注:節儉),過節日不能不豐富?!币虼思词乖诜浅@щy的時期,無論如何母親也要買上幾斤新上市的粽葉。
馬蓮原本是生長在沙漠中的植物,耐寒,生命力極其頑強,秋天割下來晾干后,是捆綁粽子最理想的材料。端午節前一兩天,村里鄰居到我家來拿馬蓮。拿不到馬蓮只能使用細線,不僅捆不牢靠,而且缺少了獨特的馬蓮味。很小的時候,我家院子里就有一株水桶般粗的馬蓮,據說是父親當年趕著牲口跑口外的時候帶回來的,每年春天它總是第一個鉆出地面,不需要澆水,也不需要施肥,直直往上長。白露時節,足足能長到1米左右的高度,在秋分前,選擇一個好天氣將其割下晾干打捆,然后懸掛在屋檐下單等來年端午節使用。接著便是淘米,一般需要提前兩天就用涼水把米泡上,每隔幾個小時換一次水。端午節前一天,吃完早飯,就得把粽葉煮好,把紅棗洗干凈,連同馬蓮等全部放到淘好的糯米旁邊,準備停當后,包粽子正式開始。
粽子有各種各樣的形狀。有的叫“一把抓”,就是用3片粽葉編成小漏斗狀,將紅棗糯米依次放入后,一把收住口子捆好,這是簡單的包法,也是現在市場上常能見得著的。母親是村里包粽子的能手,我小的時候,常常跟上她去給別人家包粽子,她包的粽子有別于我見過的其他粽子,她說叫“耬耬角”,通常需要用四到五片粽葉,先用兩片轉出一個小圓錐狀,然后放進一顆紅棗,加一勺子糯米;再插上一片粽葉,轉出一個大圓錐狀,再加適量糯米;然后插一片粽葉,圓錐狀擴大,放3顆紅棗,撒半勺到一勺糯米后,插一片粽葉往右一旋轉,將一根馬蓮咬在嘴里左右捆綁結實,一個像極了種谷子時使用的一種叫耬的農具的耬狀粽子就完成了。我想,這應該是最具農耕文化意象的粽子了。母親88歲的時候最后包過一次粽子,后來因為不能碰冷水的緣故便再也沒有包過,我看了她幾十年包粽子,但卻怎么也沒有學會。
真正好吃的粽子,還是需要用鐵鍋柴火來煮。先把包好的粽子一個一個、一圈一圈、一層一層緊緊放在大鐵鍋里。為防粘鍋,鍋底要鋪上廢棄的粽葉,或者將高粱或谷子稈鋪上一層。粽子不能放得太滿,通常離鍋口四五指寬,上面壓一塊洗干凈的石板,然后將涼水沿著石板慢慢往進灌,直到水漫過石板一兩指高。再拿一個盛滿水的盆壓在石板上。晚飯過后,將火點著,剛開始一兩個小時絕對用小火,使粽子與水在“咕嘟咕嘟”中慢慢融合。大約兩三個小時后,將火加旺,這個過程中要時刻關注鍋中的水,將石板上盆中的水不停加入,使水始終保持在粽子的平面。大約兩個小時后,再將火勢恢復到開始的水平。其實這時粽子已經熟了,但還不好吃,需要再燜些時候,燜的時間越長越筋道。小時候守在鍋邊等不得吃,母親便會從鍋里先撈一個出來。
端午節的凌晨,山村里彌漫著的都是粽子的清香,一家人蹲在地上,圍攏在一起,品嘗著節日里的美食,那溫馨的場面真是一種對生活的享受??!吃完了粽子,大人們忙著上地,孩子們便提著兩三個粽子去上學,端午節送老師粽子是村里保持了幾十年的好傳統。老師們通常在課余時間又把這些粽子分給孩子們吃,好一份尊師重教、師生同樂的美好回憶!
如今的粽子已然不再是端午節里的獨享,早已演變成為一個產業,青塘村的粽子更是聞名遐邇的綠色產品。母親過世后,每年端午前后,遠在青塘村的外甥都要托人幾次給我捎粽子。外甥得了母親的真傳,其粽子酷似記憶中的味道,吃著吃著總要想起兒時的端午節,想起母親坐在老家的土窯洞里手把粽葉、口銜馬蓮給我們包粽子的情景。(薛毓文)
悠悠粽情
每年端午來臨,我和老伴兒都要提前買來綠綠的粽葉、白白的江米,自己動手包粽子,供奉在母親的遺像前。23年來,這一舉動從來沒有改變過。
這不,周一早晨,老伴兒便拉著我,從菜市場買來2捆寬大厚實、泛著淡綠色光澤的粽葉;從超市買來上等的江米、稷山紅棗?;氐郊?,她先把江米和紅棗用清水浸泡起來。然后,用清水把粽葉洗干凈,放入大鍋里煮了1個多小時,等粽葉變柔軟,關火、放涼、備用。江米和紅棗浸泡3個多小時后,她微微一笑說:“可以開始包粽子了?!闭f完,便在客廳里擺開了“戰場”。我不會包粽子,只能給她打打下手。
看老伴兒包粽子,是一種超級享受。只見她左手拿起兩片粽葉,稍微重疊一下,麻利地卷成漏斗狀,右手迅速拿來一顆紅棗,放在漏斗狀底部,再抓一把江米,放到粽葉里的紅棗上面,最上面塞進一顆紅棗,用手指壓實,把粽葉包緊,放在藍色塑料盆里。我的任務很簡單,就是用線繩將她包好的粽子捆綁結實。包了60多個紅棗粽子后,她扭頭對我說:“老娘在世時喜歡吃花生,咱就再包一些花生粽子吧?!蔽規е灿朴频目跉庹f:“好啊,聽你的?!庇谑?,又包了40多個花生粽子。我真的特別佩服她的那一雙手,似乎有著神奇的魔力,只是一瞬間,一個漂亮的三角形粽子就完成了。忙活了近4個小時,終于大功告成??僧斔酒鹕韥頃r,腰疼得挺不直了,雙腿邁不開步了。我趕緊搬來一把高腳椅子,扶她坐下來,一邊揉著她的腿,一邊柔聲說:“真是辛苦你了!”她笑了笑說:“辛苦啥,就是老不中用了?!蔽抑浪钠沸?,這么多年以來,為了老人和家庭,就是吃再多的苦、受再多的累,她也從不會有半句怨言的。生活的實踐,使我切身體會到:“萬貫家財不是福,高官厚祿不是福,家有賢妻才是福!”看著勤勞樸實、賢惠善良的她,看著滿盆子閃光發亮的翠綠色粽子,我覺著有一股感動的溪流涌進心底。這種感覺,非常美妙,我的眼睛竟然有些濕潤了。
母親的童年和青年時代,飽嘗了貧窮的煎熬、疾病的折磨和戰爭的苦難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,賦予了母親新的生命,已近不惑之年的她,懷著無比感恩的心情,走進了嶄新的生活。母親不識字,不會講什么大道理,但明白事理、懂得感恩,有著一腔最真摯、最純樸的家國情懷。正是這種樸素的愛國情懷,讓母親從心底深處對愛國詩人屈原格外敬重,每年端午都要包幾個粽子,或蒸一碗黏米飯,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屈原的畫像前,虔誠跪拜。
在我的故鄉,端午本來就是一個人人重視的節日。由于母親去世在端午這天,從此,這個節日,在我們的心中,變得更加不同尋常、更加至關重要了。其實,我和女兒都不想讓老伴兒辛苦,多次勸她,不要自己包粽子了,現在賣粽子的地方特別多,想買啥餡的都有??伤齾s懇切地說:“那可是不一樣啊,自己包的粽子好不好,代表的都是一份孝心?!甭犓绱苏f,我和女兒也就無話可說了。綠綠粽葉裹吉祥,入骨相思情意長。每年供奉母親的粽子撤下來,我都會裝進塑料袋,單獨放在冰箱里,自己留著吃。我感到,只要是吃著供奉母親的粽子,就仿佛真切地擁有了母愛的溫暖。真的,剝開碧綠色的葉子,看見潔白米團里嵌著幾顆深紅油亮的“瑪瑙”,一種沁人心脾的、又香又甜的粽香味道,就會醉了我的心扉!
有一首民謠這樣唱道:“粽子香,香廚房。艾葉香,香滿堂。桃枝插在大門上,出門一望麥兒黃。這兒端陽,那兒端陽,處處都端陽?!蹦赣H啊,每逢端午,我的心湖都會泛起思念您的潮水?。ㄍ跤衙鳎?/p>
粽香氤氳的小村
端午節前,回村里住了幾天。每天清早太陽剛升起來,就聽到街巷里有人在吆喝著賣粽子。其實一年中的大部分時候,我們村里都有賣粽子的,只是端午節前這幾天更為頻繁。如今過端午,村里自己包粽子的人家少了,大多是提前預訂現成的。
我小時候,每年快到端午,村里人家家戶戶都包粽子、蒸涼糕。通常,街坊鄰居的大娘、嬸子們會聚在一起包,無形中,包粽子時就格外精益求精。那會兒,就常有一個人來我們村里賣粽子。一年四季中,除了冬天,總能聽到他的吆喝聲。如今,當年的孩子們都已投身社會,有時回村子,還能碰到那人在賣粽子。不過他的變化,我們也都看在眼里——最早騎一輛二八自行車,后來換成“紅公雞”摩托車,再換彎梁110摩托車,直至換成面包車。聽人們說,這個人靠賣粽子給兩個兒子在縣城買了樓房,娶了媳婦,還買了轎車。如今大兒子子承父業,在縣城租了間門市,專門批發粽子。他家的粽子,在縣城里也算叫得響的品牌了。
我在縣農業部門工作那會兒,下鄉時去過賣粽子那人生活的村子,據介紹,他們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粽子行業。不光村民的收入提高了,由于忙于做粽子買賣,聚眾賭博、喝酒鬧事的現象幾乎沒有,村子連續捧回精神文明建設獎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獎。
前些日子,有從事新聞工作的朋友給我打電話,說他們要下去采訪一個“粽子專業村”,問我去不去。我正好也想到村子里走走,便應承下來。沒等他們說出村名,我先提了一嘴,問是不是去那個村。朋友挺吃驚,說就是啊,還問我莫非也對這個村子很熟。我說很熟不敢說,不過好歹我曾經也在“三農”戰線上奉獻過自己的六七年青春??!
幾年沒來,村子變化挺大——村口標志建筑采用傳統元素跟現代風格相結合,既體現著農耕文明的悠久,又標志著農村現代化的進步;街巷重新硬化了,較寬的主街道還鋪了瀝青,主街道兩邊的綠化也不錯,所有街巷都安了太陽能路燈,路邊放置了垃圾箱,一些顯眼的地方還粉刷了文化墻,內容有傳統文化的孝悌忠信、仁義禮智,還有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。文化廣場上,有個獨特的“粽子”建筑,算是村子特有的標志。
找到村黨支部書記,了解了一些最新情況——全村725戶中,專門從事粽子行業的有200多戶,光賣粽子人年均收入在2萬元—3萬元。近幾年,“粽子專業村”的知名度越來越大,粽子所占市場份額也逐年增加,據說已經進了首都北京的市場。村黨支部書記還介紹說,據縣志記載他們村最早從事粽子行業應該在清朝,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逐漸有了規模。如今他們村成立了粽子專業合作社,不光把村里的貧困戶都吸收進來了,其他一些專門從事粽子行業的農戶也成了合作社成員,向著抱團式的方向發展。
隨后,我們走訪了幾戶人家,這才了解到,像常去我們村賣粽子那人一樣,村里通過賣粽子買樓買車的人家有好多戶;而且粽子銷路相當不錯,有的人不光在鎮上、縣城里有門市,還在市里設了固定銷售點。參觀合作社時,正見有20多名婦女在包粽子,她們都是合作社里固定的從業人員,每人每天平均包六七百個粽子。隨行中有人問,每天包這么多粽子,能賣得出去?村黨支部書記笑笑說,不愁賣,批發的、零售的,還有些真空包裝好發往外地的,有時候還缺貨呢。粽子真正成了村民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。
返回的路上,我們聊的話題依舊是“粽子專業村”,也算是先口頭交流整理收集的素材。雖然到時要寫的側重點各有不同,但最終的主題卻基本一致,小粽子做成了大產業,村民通過勤勞付出過上了幸福生活,用端午節里一句祝福的話說,粽子飄香,幸福吉祥。而在村子里的所見所聞,讓我們確信“粽子專業村”能發展得這么好,那絕對是有根源的,村民們勤勞樸實、吃苦耐勞的精神著實令人敬佩。眼下的鄉村振興中,從中央到地方,各種優惠扶持政策、資金不斷投向農村,在這樣的大環境中,足夠讓人有理由相信,“粽子專業村”的粽子一定會香飄更遠,人們的日子也一定會更好。(董曉瓊)